客戶案例|建筑垃圾“綠色再生”,助力建設“無廢城市”
在《蘇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實施兩周年之際,6月30日上午,蘇州市人大常委會生活垃圾分類執法檢查組赴昆山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中心督查項目運行情況,通過實地參觀展廳和廠區,檢驗垃圾分類工作成效,提升垃圾分類的實際效果和人民群眾的感受度。

今年,蘇州入選“十四五”時期
“無廢城市”的建設名單
作為“無廢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
城投集團緊扣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
強化“綠色低碳”發展產業引領
建設行業領先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
助力打造現代化城市建設的縣域示范

昆山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中心位于玉山鎮興科路28號,總用地面積9.51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5.45萬平方米,2022年4月全線投產,打造行業首個集特色宣教、綠色生產、產品研發、智慧運營于一體的環保產業園。
特 色 宣 教
打造建筑垃圾特色宣教中心
走進廠區現場,便可以看到自產的仿石路面磚、仿石透水磚、植草磚、高強連鎖塊、生態擋墻、透水混凝土等再生產品,以及綠色建筑、海綿城市等技術,儼然一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現場實境教學基地。

廠區門口還建設了現代化的特色主題宣教中心,以多樣的陳列形式,展示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政策引領、綠色工廠、資源再生和智慧管理,描繪城市有機更新的具體實踐。

政策引領板塊介紹了我國相關綠色發展理念,展示了昆山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布局綠色環保產業的建設成果。

綠色工廠板塊主要介紹了項目的功能屬性,展示了各產線將垃圾“變廢為寶”的全過程。

資源再生板塊設有不同分區,主要展示了建筑垃圾的再生產品及其應用試驗。
智慧管理板塊為昆山全域建筑垃圾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對垃圾從產生源頭到終端處置的全程管控。

綠 色 生 產
建設全國示范終端處置基地
項目現有裝修垃圾處理線、拆建垃圾處理線、大件垃圾處理線、綠化廢棄物處理線、再生制磚線等5條產線,是目前蘇州大市范圍處置規模最大、技術最優的項目。

各生產線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裝備,年處理量達140余萬噸,無害化處置率達100%,資源化利用率達95%以上。

裝修垃圾處理線
年處理能力30萬噸
將成分復雜的裝修垃圾,經技術處理精細分類為無機非金屬材料、輕質有機物、其他可回收物和危廢四大類,實現裝修垃圾分選潔凈率99%以上。
拆建垃圾處理線
年處理能力110萬噸
將拆除的廢混凝土、廢磚瓦等,經過分選、剝離、破碎、整形、還原等技術加工,制成精品再生骨料和再生砂,品質接近天然材料。

再生制磚線
年生產能力50萬平
以再生骨料為主要原料,經過配料、攪拌、成型、養護、包裝等工序,配備混色、劈裂、拋丸、噴涂等后加工工藝,配置了耐腐蝕的鋅鋁鎂合金鋼結構養護窯,節能型恒溫恒濕養護系統等,可生產各類高品質PC磚。

園林綠廢處理線
年處理能力3萬噸
將綠化垃圾分類分揀后,枝干部分經錘磨、篩分、染色、無害化處理,再生為有機覆蓋物重新回到園林綠化中去。草和葉粉碎后用作有機肥原料或生物質燃料,實現100%資源化利用。

大件垃圾處理線
年處理能力1.5萬噸
將沙發、床墊等大尺寸家具進行拆解利用,是一種簡單高效的綜合利用處理方式。
產 品 研 發
探索行業領先再生技術研發
深入研究再產品的研發運用,發布全省首部回填應用方向企業技術標準,參與編制國家標準2項,團體標準和技術規程7項。與東南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大院大所合作,探索產學研平臺建設,推進實驗室建設,推動相關技術及應用走在全國前列。
目前,再生產品已成功應用于市西部醫療中心、戲曲百戲博物館、小桃源、張家港河道、機場路、同豐路等多個項目,實現建筑垃圾綠色再生。相比較使用傳統用料,可節約30%左右的材料成本。
智 慧 運 營
構建全國首個全域收運體系
近年來,城投集團積極聯合行業主管部門,統籌規劃,科學布局,面向全市域規劃建設建筑垃圾處置設施,推進昆山市建筑垃圾“一核兩翼,多點聯動”城鎮村全域覆蓋統籌服務體系落地實施。運用物聯網技術,研發智能收運云平臺,實現建筑垃圾“一鍵清運”,打通最后一公里,真正實現各區鎮的建筑垃圾應收盡收、應處盡處。

“一核”
指1個市級處置中心
即昆山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中心
項目是我市首個集拆建垃圾、裝修垃圾、大件垃圾、園林綠化垃圾的綜合性資源化利用項目,處置服務面向全市。
“兩翼”
指2個處置分中心
即花橋處置分中心和南部處置分中心
花橋處置分中心處置服務覆蓋花橋經濟開發區、陸家鎮、千燈鎮;南部處置分中心處置服務覆蓋張浦鎮、淀山湖鎮、周莊鎮、錦溪鎮。

“多點聯動”
指收運體系設施
包括建筑垃圾中轉點和移動收集箱
中轉點是城中各片區裝修垃圾、大件垃圾、園林綠化廢棄物收集轉運的重要配套設施,采用信息化管理。目前,亭林和柏廬片區中轉點已建成投用。

移動收集箱布點中環內130余個小區,小區內居民可投放裝修垃圾。收集箱配備GPS定位、容量自動監測系。

立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城投集團將緊扣現代化城市建設的縣域示范要求
全面落實“無廢城市”建設部署
踐行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徑
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 生活空間宜居適度
生態空間山清水秀